•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十六)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0-07-28 16:07:10
  • 修改时间: 2020-07-28 16:07:26
  • 阅读量: 806

广东敏试教育从自己整理的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题库中精心挑选了: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十六)与大家分享,赶快测试一下吧。也可以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大家一起讨论哦。广东敏试教育衷心祝愿大家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早日考取到心仪的职位。


一、单项选择题

1.发现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认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

A.奥苏贝尔 B.布鲁纳 C.柯勒 D.瓦·根舍因

2.某教师对学生说:“我让你们干什么,你们就得干什么。”这种教师属于( )。

A.仁慈专断型 B.放任自流型 C.民主型 D.强硬专断型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见诸于(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4.实用主义教学是在批判(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赫尔巴特教育学

5.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长期存在的对立是( )。

A.神本位与人本位 B.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C.社会本位与自然本位 D.个人本位与自然本位

6.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关于缄默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显性知识 B.可以被明确地传授

C.可以用词语表达 D.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

7.利用校园的花坛、草坪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说服教育法

8.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是( )。

A.教师的素养 B.学校的管理 C.国家的政策 D.学生的认识

9.在德育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处理好的关系是( )。

A.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B.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D.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关系

10.传统教育学认为教育学有两个基础:一是心理学,二是( )。

A.哲学 B.伦理学 C.人类学 D.社会学

11.学生将新学的概念“橡皮擦”归到“文具”这一总的概念中,这种学习属于( )。

A.下位学习 B.同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学习

12.在指导学生面试时,教师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进入面试考试时的仪态、仪表、眼神及如何和面试官打招呼等细节,以期待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是充分利用了(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13.按照信息心理加工学的观点,学生能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人的心脏和血液循环是什么关系”等问题需要的是(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默会知识

14.王老师对小明抱有很高的期望,一个学期过后,小明的成绩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现象可能符合的效应是( )。

A.从众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马太效应 D.晕轮效应

15.学生把自己考试成绩差的原因归为试题太难太偏,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不稳定、可控的 B.外部、稳定、不可控的

C.内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16.教学中教师讲到重难点时,放慢语速,提高音调,这是利用刺激的( )。

A.适应 B.对比 C.泛化 D.分化

17.老师问妙妙:“你有兄弟吗?”“有。”“兄弟叫什么名字?”“明明。”“明明有兄弟吗?”“没有。”按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妙妙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的阶段

18.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9.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不熟悉的材料时,能放慢阅读速度或重读一遍,这主要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

A.计划策略 B.反馈策略 C.调节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20.学生小敏在近段时间总是反复检查自己的考卷、作业、书包等,总认为试题有遗漏,作业没做完,书包里的东西没收完……这种行为表明他有( )倾向。

A.焦虑 B.过敏 C.强迫 D.怀疑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成就动机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学习任务

B.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

C.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高难度的学习任务

D.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 )。

A.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B.设置合适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

C.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学习

D.对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教育,开展合作与竞争学习

3.下列教师做法,明显符合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是( )。

A.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B.发动全班学生为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鼓掌两下,并大声说:“XXX,你真棒!”

C.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发挥想象,大胆创作

D.在班级中播放《最强大脑》后,发现学生们学习劲头猛增

4.组织策略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下列活动中,学生运用组织策略的有( )。

A.画知识点关系网 B.列提纲

C.通过联想赋予材料情景或意义 D.课堂上记笔记

5.关于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B.教育中应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

C.人的所有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D.格赛尔由实验提出的是“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6.下列关于巩固性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B.巩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起积极作用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7.下列关于“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课程就是教材,包括教科书和教学指导用书

B.“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C.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语文课程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近代洋务学堂特点的是( )。

A.以造就专业人才为唯一培养目标 B.以“西文”“西艺”为唯一教学内容

C.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教学原则 D.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9.唐朝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对学生入学资格有明确的规定:国子学须文武三品以上的子孙,太学须文武五品以上的子孙……弘文、崇文二馆均收取宗室、外戚、宰相和一品官员的子弟。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道统性 B.反映了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象征性

C.反映了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等级性 D.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10.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管理才能取得成效。下面对德育工作理解正确的是( )。

A.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校内完成的,家长的教育作用不如教师的教育作用大

B.德育过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C.德育工作的内隐性和分散性,客观地说,给德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限制和困难,容易造成人们对德育管理的忽视

D.加强德育管理是新时期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必然要求,现代德育管理具有时代意义

三、判断题

1.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所有定势都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

2.只要学生意志足够坚定,无论学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学生都会产生求知的需要。( )

3.遗忘就是将识记的信息完全丧失。( )

4.促进人的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教育。( )

5.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

6.创造性是少数人的天赋,一般人不可能有。( )

7.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

8.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其重要的改变是教育形式。( )

9.乘法口诀掌握后可广泛迁移到各个情景中,这是一种垂直迁移。( )

10.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对问题解决或新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消极作用。( )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2.【答案】D。解析:强硬专断型教师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要求即刻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严厉的纪律;他认为表扬可能宠坏学生,所以很少给予表扬;认为没有教师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

3.【答案】C。解析:《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答案】D。解析:实用主义教学是在批判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5.【答案】B。解析: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长期存在的对立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6.【答案】D。解析:缄默知识指教师的隐性知识,指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

7.【答案】C。解析: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8.【答案】A。解析: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是教师素养。

9.【答案】C。解析:在德育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处理好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10.【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1.【答案】A。解析:下位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12.【答案】C。解析: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13.【答案】A。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14.【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属于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时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并对其产生影响。

15.【答案】B。解析:试题太难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归因。

16.【答案】B。解析: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17.【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还不能进行可逆。

18.【答案】B。解析: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19.【答案】C。解析: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20.【答案】C。解析: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D。解析: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而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具有挑战性。

2.【答案】ABCD。解析:学习动机的激发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适当开展竞争与合作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3.【答案】BD。解析:B选项属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强化,D选项属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性强化。

4.【答案】AB。解析:通过联想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和课堂上做笔记都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5.【答案】ABD。解析: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对于学习技能的作用。

6.【答案】ABCD。解析:“学而时习之”体现了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要求巩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起积极作用。

7.【答案】BCD。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不是教材。

8.【答案】ACD。解析: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学堂,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9.【答案】BCD。解析:唐朝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反映了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象征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等级性。

10.【答案】BCD。解析: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2.【答案】×。解析: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题干叙述过于绝对。

3.【答案】×。解析: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提取失败说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因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4.【答案】×。解析:影响人的决定因素是主观能动性,教育起主导作用。

5.【答案】×。解析: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

6.【答案】×。解析:创造性每个人都有。

7.【答案】√。解析: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当某些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8.【答案】×。解析: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改变是教育理念。

9.【答案】×。解析:乘法口诀掌握后可广泛迁移到各个情景中,这是一种一般迁移。

10.【答案】×。解析: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推荐阅读】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汇总[六月]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十三)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十七)

下一篇: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十五)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