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二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1-11-09 18:35:25
  • 修改时间: 2021-11-09 18:35:25
  • 阅读量: 591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音频朗读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名家名篇大家谈。(回顾七年级学过哪些文言文,接触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识记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5.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明确: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一

下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三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