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荷塘月色》。广东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进程:
一、 导入单元:何为散文?散文曾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是为了区别于“韵文”
而起的一个名字,而现在散文则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我们即将要一起来学习的单元便是抒情散文单元,请大家把课文翻到第三十页,我们可以看到这单元的课文由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组成。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浏览一下这个我们即将要步入的散文殿堂。第一篇为 朱自清 先生的《荷塘月色》写作者在一个夏夜为了排解心中苦闷去观赏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第二篇《我的空中楼阁》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他那建于山脊上的小房子,曾经也让千百万个读了文章的人也多了个梦,梦想自己也能拥有如此小屋。而《我与地坛》则表现了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思索,对母爱的感悟,最后一篇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一个夜晚偶然之中发现了海棠花开,他由此想到什么了呢?那要由我们在接下来的这段日子的学习中来了解来体会了!
二、 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的这一篇散文便是 朱自清 先生的《荷塘月色》(展示课
件)他的作品我们知道的有《匆匆》、《春》、《绿》、《背影》。对于他的情况我们或者都有零星地知道,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对他的情况做一个系统了解。作者简介:(展示课件,师作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成长历程: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写有《睡罢,小小的人》是他新诗处女作;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受五四浪潮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5年任清 华大学 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出版散文集《踪迹》《背影》,著有《朱自清全集》。他曾写过一篇名为《我是扬州人》的散文,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5岁起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 朱自清 先生最后是因为拒绝接受外国救济而死的,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也是后代许多人非常地崇敬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文章了,好,现在我考考大家是否细心,请问:此文的写作时间、地点?明确: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那么192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而且会影响到 朱自清 先生的心情的呢?背景介绍:(展示课件,师作介绍)
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而此时的朱自清开始处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然于这种“超然”,一下几段文字可以让我们看到他的这样一种不得平静的心情:
(一)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能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二)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 1927年9月17日 的一封信
三、课文讲解:《荷塘月色》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这样一种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可见,当时的朱自清正如他在文中第一句提到的那样“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不宁静了该如何是好呢?我们都知道文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形式都是特殊的,他们对社会的变化特别敏感。蒋介石发动政变以后,朱自清心情特别抑郁,实在难以排解,只好游荷塘发感慨,形成文字。而曹魏末年有个叫“阮籍”的文人就不这样做了,在司马氏高压政权的控制下,他也是郁闷难平,整日喝酒,日日呼酒买醉。醉后驾车出去兜兜风,而且专拣无人走的荒郊僻野,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号啕大哭。通过哭声来宣泄内心的不平。于是就有了个成语叫“穷途之哭”。现在专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身处窘境的悲伤。想比较而言朱自清先生的做法就显得比较冷静了。他只是“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后就散步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的“另一番样子”去了。这里的荷塘就是清华园荷塘,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课本前面彩页的日光下的荷塘。那现在的我们回到文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一下这月光下的荷塘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这是一段对荷塘周围景物的描写,朗读的时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 ①第2段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明确:幽僻、阴森、淡淡 ②讨论:第3段作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明确: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这句话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紧接下来作者便讲到“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中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中暂得宽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因为他“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原来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明确:喧闹、现实、残酷
所以这两个自然段给全文定了这样一个基调,那就是“淡淡的”,淡淡的哀伤、淡淡的月光、淡淡的喜悦。作者原先那颇不宁静的心至此也开始静了下来。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在欣赏的同时留意一下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中逐渐展示各项内容,并分析)
荷叶:田田 亭亭的 舞女的裙
荷花: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月光下的荷塘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素淡、宁静) 荷波:闪电 凝碧
荷韵:脉脉
分析: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这样的比喻即为通感,所谓“通感”就是用一种感觉来描写另一种感觉,从而增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比如上面的这个例子,另外还有练习题曾经碰到的这样的一个句子:“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是将触觉写成听觉。通感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的,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常常会被不自觉地使用着,如“他的声音很粗”;“笑起来很甜”……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的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现在用心齐读第4段,仔细品味一下。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和第四题
【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