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高中历史教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0-12-01 17:16:19
  • 修改时间: 2020-12-01 17:16:19
  • 阅读量: 741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历史教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广东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关基础知识,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性质以及对欧洲历史所产生的影响,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采用史料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采用历史比较法,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复苏和发展,感受人文主义的精神和自我觉醒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和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的宗教信仰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人文主义的概念,宗教改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1.识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关基础知识。

2.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实质以及对欧洲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3.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二)课前热身——最佳拍档:自主学习,反馈预习成果

(游戏规则:一位同学面对屏幕,解释或者比划屏幕上的词语,但不可以出现词语里的任何一个字;另一位同学背对屏幕根据解释猜词语。)

第一组:意大利、人文主义、《十日谈》、彼特拉克、《蒙娜丽莎》

第二组: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德意志、赎罪券、因信称义

(三)导入新课

两位同学协同合作从而赢得了最佳搭档的称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分工各有侧重,前后相继地完成了使欧洲走出中世纪的目标,帮助人们逐渐找到了隐匿的自我。那么中世纪的欧洲是怎样一番场景,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把自己弄丢了呢?让我们回到那段人文精神泯灭的时期去一探究竟。

(四)讲授新课

1.人文精神泯灭的中世纪

课本剧:1301年的一天

得出结论:

(1)政治上: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高于王权。

(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进行经济搜刮。

(3)社会生活上:人们为信仰而生活——禁欲苦行。

(4)思想上:教会垄断文化教育——禁锢思想。

【过渡】那中世纪欧洲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我们展开分组探究,找出它们的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中世纪时期在欧洲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特点。

文学组:

(中世纪)材料一:

让我们赞美天堂的保护者,赞美主的威力和他的神意,赞美这位荣耀的父的工作,因为一切奇迹都由永生的统治者创造。神圣的制造者首先为人类的子孙,创造一个天空盖在头顶;然后这位人类的保护者,万能的主,缔造了天地万物,并建起这片土地供人类生息。

——【英】《凯德蒙的赞美诗》

问题一: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是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形式上主要采用寓意性和象征性的手法写梦幻故事,主要体裁包括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和宗教戏剧。《凯德蒙的赞美诗》表现了中世纪时期人们怎样的思想状况?

学生回答:文学作品歌颂上帝和宗教,很少反映现实生活。

艺术组:

图一:《庄严》契马布耶

问题一:图一反映了中世纪绘画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人物面部表情僵化呆板,目光空洞缺乏神采。

科学组:

材料一:就知识的确定性而言,其他科学的确定性来源于理性的自然之光,但理性总是犯错误;神圣理论的确定性则来自上帝的智慧之光,而上帝的智慧是不可能有错误的。

——托马斯·阿奎纳《神学大全》

问题一:在中世纪科学不是目的,而是解释圣经的手段,其中为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是主流,其论题之一就是“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科学发展缓慢,人们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愚昧无知。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三个词语形容欧洲中世纪在文学、艺术和科学上的特点呢?

文学:神权至上;艺术:压抑人性;科学:愚昧迷信。

布克哈特把这些状况,概述为人类意识一直处在一层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过渡】那么文艺复兴时期,这些沉睡不醒或者半睡半醒状态的人们是否苏醒了呢?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出现哪些新变化呢?我们继续我们的分组探究。

2.寻找自我第一步: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复苏

(1)成就

文学组:

材料二:有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都是祸水,叫‘绿鹅’。”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请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问题二:“绿鹅”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学生回答:人的天性无法阻挡。

问题三:莎士比亚眼中的人有什么特征?从薄伽丘的《十日谈》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人的追求发生什么转变?

学生回答:理性、才能、文雅、智慧……;从质朴转为高雅精致,对人性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要求。

艺术组:

图二:《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

图三:《蒙达丽莎》达芬奇

问题二:从图一到图二圣母和圣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三和图一、图二的题材有什么区别,反映了怎样的艺术趋势?

学生回答:圣母和圣子与常人类似,圣母具有母性关怀和人情味,图三是世俗题材,不再是宗教题材,表明艺术世俗化的倾向。

科学组:

材料二:“达·芬奇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是一位写实主义大师,经常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为了提高造型艺术,他精心研究人体解剖学,作过无数次的写生和素描。因此,他所画的人像总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他还研究了光学,以便用色彩的变化来显示画面的立体感。他研究力学和数学,以便精确表现人体的比例和运动中人体的结构。他研究植物学、地质学以便使画面的背景反映出自然的壮丽景色。”恩格斯说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

——张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艺三杰》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追求?

学生回答: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体现了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与中世纪相比,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逐步揭开那层面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文精神逐渐复苏,这些变化我们依然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

欧洲 中世纪 禁欲苦行 压制人性 神权至上 愚昧迷信 禁锢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 顺从人性 回归人性 人性至上 追求科学 解放思想

【过渡】文艺复兴前后的这种变化是巨大的,可见中世纪这层笼罩人们、让人沉睡的纱幕逐渐揭开了,布克哈特指出纱幕最早是从意大利开始烟消云散的,那么对欧洲历史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因何从意大利发端,意大利又具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去探寻文艺复兴的背景。

(2)背景

观看视频后通过流程图简单说明下文艺复兴的背景。

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统治,思想上主张人性服从神性,即神本主义,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新的思想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他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寻找人文主义的渊源,大力弘扬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由此开端。

(3)实质

实际上资产阶级文化的逐步兴起,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落脚主题:寻找自我第一步——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否定了神学思想,帮助人们(特别是资产阶级)找到了现世中的自我。

【过渡】文艺复兴由意大利开始,逐渐扩展到欧洲各国,并且由人文学科扩展到自然科学,人文主义的思想跨越过阿尔卑斯山,影响到了德意志,而在德意志人们从另外一个方面找到了自我。

3.寻找自我第二步: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

(1)背景(前面提到的文艺复兴的影响)

图片介绍当时的德国四分五裂,有200多个诸侯国各自为政,当王权软弱时候,教权势力就更加嚣张跋扈,矛盾终于由此爆发。播放视频,了解宗教改革的相关史实。

(2)内容

由《九十五条论纲》开始,马丁·路德在一系列著作中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问题探究】对导学案中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马丁·路德的主张。(2分钟整理答案)

材料一:“在神面前,人不能以自己的能力、好处、工作成义,而是白白地靠着基督、通过信心称义,这信心就是信他们已被接纳进恩典当中,他们的罪已因基督的缘故被饶恕,基督通过他的死,使我们的罪的工价被满足。神将这信归算为他眼中的义。”

——马丁·路德《奥格斯堡信纲》

主张一:信仰虔诚即可得救,因信称义。

材料二:路德一生都继续致力于改进完善《圣经》的翻译,他使用萨克森(现德国中部)的官话为基础,融入一些生动的地方语,用语丰富、深刻。至今德国新教徒仍然在使用多次修改后的路德圣经。

——维基百科

主张二:每个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圣经》的权利,不需要借助教会。

材料三: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主张三:世俗权力(王权)高于教权。

材料四:“首先我可以说,这样的领受乃是实在属于内心和信仰的。我们基督徒和别人不同的唯一标记就是圣餐和洗礼;但单是外表的,没有信仰的领受,算不得什么。人领受圣餐,若要有好的准备,并且得蒙上帝悦纳,就必须有信心,否则,便只是虚伪和外观,而完全不合基督教。基督教是以信心为主,决不为外表的行为所拘束。”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天主教教堂图片

新教教堂图片

主张四: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

问题: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发挥个人在宗教信仰上的主体性,否定教会的作用;手按圣经,心向上帝……

(3)落脚主题:寻找自我第二步——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结束教皇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打破了教皇的权威,帮助人们找到了神权下的自我。

问题:有人说,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有很大的进步,表现为它将“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如何理解?

文艺复兴局限在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而宗教改革深入基层,影响到了大众群体,文艺复兴可以称之为一场新文化运动,而宗教改革则是一场社会运动。从这个层面说,宗教改革将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

(4)影响(延伸升华)

宗教改革并没有局限在德国,不久又有新的教派出现,即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政治:其中英国等国家诞生了民族教会,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深受加尔文派影响的尼德兰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加尔文派废除教阶制,所采用的长老制被誉为宗教界的民主共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提供了借鉴。

经济: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与伦理道德。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这种新教精神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帮助人们形成了济贫和勤奋的美好品德。(例子:比尔盖茨,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

总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新思想和科学的宗教信仰,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

五、本课小结

一个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种精神:人文主义

共同影响:解放思想

结束: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西欧走出了中世纪,人们找到了现世中的自我和神权下的自我,那么国家社会中,个人权利中的自我又在哪里呢?也许我们会在下节课《启蒙运动》中找到答案。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案《点与线的魅力》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