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二。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想像诗人的艰难处境并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朗读技巧,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一.悟读(总25分钟)
老师出镜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读懂了诗歌的意思,并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又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切幻灯1
1.能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想像诗人的艰难处境并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朗读技巧,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好,首先我想请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上一节课老师提出的这样几个问题:
切幻灯2
(1)第一节诗写“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何在第二节中说自己已经“老无力”?是指年纪真的大了吗?(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何对于不过抱跑几根茅草的顽童要骂其“盗贼”?这是愤激之词吗?(4)有人认为,全诗中写得最为传神的地方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小孩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些问题都能一定的难度。因为诗是文学中的文学,作者思维的跳跃性很大,诗歌语言又高度凝练,所以往往会使读者像陷入迷宫一般。但是,如果我们对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当时创作的处境有所了解的话,无疑就获得了一把开启迷宫大门的钥匙。那么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诗中有没有暗示呢?
切幻灯3
自经丧乱少睡眠
安史之乱
(说明:安史之乱再点一次才出现。)
相信大家都已注意到了“自经丧乱少睡眠”这一句话。
切幻灯4
(说明:安史之乱示意图)
丧乱指的就是安史之乱。这是由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引发的叛乱,战火遍及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数省,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呢? 我在这里举两个数据,会给大家一个更直接更具体的认识。
切幻灯5
一是安史之乱前,全国人口有五千多万。但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锐减至一千多万。二是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但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受到重创,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价为例,就比安史之乱前涨了几百倍,可谓斗米万钱。
那么,杜甫写这首诗与这场丧乱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切幻灯6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诗歌的创作背景。请大家看屏幕:
公元746年,杜甫进京赶考,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十年之久。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一个小官职。这一时期,他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流亡到四川成都。在友人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 次年秋天,一场大风雨突发而至,将茅屋无情摧毁了。
切幻灯7
通过刚才这段文字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经历者、见证者,同时更是深深的受害者。他丢了官,失了业,做过牢,冒死出逃之后又无以谋生,只得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忍痛割爱,不远千里,举家从中原出发,流亡到四川成都。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东借西凑、费劲周折,好不容易才盖起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又把这临时的居所也给毁了。面对破败不堪的茅屋,面对无情的凄风苦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儿挨冻受饿,那种难堪,那种痛心,那种无奈,那种悲愤,可想而知。
杜甫年轻的时候曾经写下这么一句诗:
切幻灯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位曾经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满怀理想满腹才华的诗人,如今却落得如此境地,其苦其悲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诗人长夜难眠,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伟大诗篇。
切幻灯9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刚才的四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1)第一节诗写“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难怪诗人的视线会紧紧追随茅草,一会儿飞上高高的树梢,一会儿又沉在低洼的池塘里。原来这茅草俨然成了他的救命草!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