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人教版《伤仲永》教案六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1-11-11 18:05:16
  • 修改时间: 2021-11-11 18:05:16
  • 阅读量: 391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伤仲永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读音、词义。

2.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 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习方法

1. 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简介作者王安石:北宋 家、 家、 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 ,其中“伤”是 意思,表达作者 之情。

2、文章首段记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所安排的两条线索是:

① ②

3、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用原文答):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反复熟读课文

(一)掌握以下字词: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二)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传/一乡秀才/观之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余闻之也/久

10、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翻译全文: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重点词语] [译文]

四、重点词语归纳

(1)解释带点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卒之为众人: 于舅家见之: 于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初一学习小组 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五、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齐读1、2段,思考问题:

(1) 第一段哪些表现能看出方仲永天资聪慧?

(2)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3)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齐读第3段,思考问题:

(5)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6)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7)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8)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

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9)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0)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六、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l.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伤仲永》教案五

下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伤仲永》教案七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