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九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1-11-09 18:30:32
  • 修改时间: 2021-11-09 18:30:32
  • 阅读量: 469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体会思想,熟读成诵;

(2)情景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成为桃花源的“村民”,切身体会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3)探究 。探究考证,加深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2.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志趣,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此中人语云(yù)  诣太守(yì)  邑人(yì)  刘子骥(jì)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了解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大诗人。曾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遂“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归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死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南朝刘裕弑">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东晋王朝极端腐败,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大济于苍生”之志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整体感知

(1)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2)其他同学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纠正。

(3)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1划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2划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提示】除课文注释外,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词语:

(1)缘溪行  (2)见渔人,乃大惊  (3)处处志之 (4)夹岸数百步 (5)复前行  (6)便得一山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悉如外人 (11)咸来问讯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14)遂迷,不复得路

【点评】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同学的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思维都动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效果检测

【学生活动】如果给你一个句子,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投影显示五个句子。)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点评】弄懂文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此项设计,意在加强巩固对词语的理解,并检测学生的译句能力。

3.了解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提示】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写生活情况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社会风尚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四)课内小结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自己疏通课文。课文注释比较详尽,学生凭借注释基本上可以读懂。另外,让学生熟悉课文,找出写自然环境等方面内容的语句,为下文情境教学提供保证。

课后继续熟悉课文,设想:如果你是桃花源的村民,如何向外面的人介绍村中的情况?

【点评】学生不仅要熟悉课文内容,而且要用第一人称的口气介绍村中的情况,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八

下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十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