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九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3-13 18:26:02
  • 修改时间: 2022-03-13 18:26:02
  • 阅读量: 348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九。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十

下一篇: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八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