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三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3-13 18:22:12
  • 修改时间: 2022-03-13 18:22:12
  • 阅读量: 293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三。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四

下一篇: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二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