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四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3-13 18:18:36
  • 修改时间: 2022-03-13 18:18:36
  • 阅读量: 470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四。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近)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三

下一篇: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五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