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八。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3、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学生思考: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合作探究
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2、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3)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