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说“木叶”》教案九。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学习目的:
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三、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