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高中语文人教版《说“木叶”》教案三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1-12-14 15:24:25
  • 修改时间: 2021-12-14 15:24:25
  • 阅读量: 312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说“木叶”》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征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树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味: 饱满 疏朗 

场 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树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说“木叶”》教案四

下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说“木叶”》教案二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