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安塞腰鼓》教案四。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重点)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重点)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学情分析】
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以及对舞蹈动作、声音的描写,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读出气势即可。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大意,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文字介绍和几幅图片)
二、收集问题,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三、听录音,感受文中激情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播放5~13自然段录音,以激发学生激情,然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味句式修辞的表达作用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明确:文中用了不少排比和反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情感,且手法多变。(因学生已查阅了有关排比的资料,此处就不必多讲。)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多媒体显示:
句式修辞
刚才大家举了不少排比、反复的例子。其中有一例很特别,它在文中多次间隔出现,是哪一句呢?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引导学生回顾《黄河颂》中三个“啊!黄河!”的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句,体会其情感的逐步加深。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
启发学生使其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四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这句中的“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多媒体展示:
在前一张幻灯片的“反复”之后插入文本:抒情线索。
这就是排比、反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感知文章结构
教师导语:正是由于运用了这样的句式修辞,文章的主体部分一直保持着一种快节奏。可是,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时,有没有感受到那种快节奏呢?开头、结尾有没有运用排比、反复和短句呢?~~没有。为什么呢?
启发学生,使其明确两者不同的原因在于开头、结尾写的是击鼓前后的寂静的气氛,有别于击鼓时的奔放与热烈。
多媒体展示:
结构
安静的腰鼓(静)──→火爆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击鼓前) (击鼓时) (击鼓后)
可见,文章的形式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
六、合作探究文章意蕴、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让我们透过这腰鼓,去探寻文章博大深远的内涵吧!请大家用“好一个”的句式,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谈你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课堂发言可以形散而神聚。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1、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2、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
⑴ 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⑵ 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写作时为了衬托黄土高原的厚重,所以似乎有点厚此薄彼。其实,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只是风格不同,一阴柔一阳刚。正如人之性格,不能评判孰优孰劣。
所以,也可以说“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内涵之一是“好一个阳刚之美!”“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或“好一群充满生命力的西方汉子!”(第 1至第4自然段、第7自然段、第18自然段)
从这些段落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奔放的生命力。
⑶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尽管那里是落后的,但落后是暂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
⑷ “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9至13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也许一个地域的历史越悠久,旧的传统文化习俗的束 缚也就是越牢固。人们渴望变革,渴望冲破这重重阻碍、束缚,渴望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
⑸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