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人教版《社戏》教案六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1-11-13 09:03:56
  • 修改时间: 2021-11-13 09:03:56
  • 阅读量: 457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社戏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 

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板书) 

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板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选择以上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进行研读,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谈谈你们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 

提示: 

1.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出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此部分可着重对故事情节以及对“我”的心情和小伙伴们热心相助的描写进行探讨) 

2.夏夜行船:此部分着重写了“我”前往看戏的心情(轻松、舒展)以及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几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借此衬托“我”看戏的迫切心情)。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关键的语句。重点段落:“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3.船头看戏:此部分侧重欣赏其环境描写,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戏台。 

4.月夜归航:一方面欣赏回望戏台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联想),另一方面体会偷罗汉豆的趣味(对人物的描写)。 

注意:学生汇报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质疑,都应当给予鼓励。 

三、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偷罗汉豆”的经历?有何感想?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归纳: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五、作业: 

1.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社戏》教案七

下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社戏》教案五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