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邓稼先》教案四。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课文分析:
单元提示上明确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杰出人物的相关事迹,学习目标是探寻并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和“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邓稼先精神并从中获得启示。但细读全文就可以发现,作者没有空洞地描述邓稼先的品质,而是用饱含真情的笔调,描述邓稼先的贡献与品质,以此来表现邓稼先的精神,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此作为全课的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至情的内涵,品读至情的含义来解读邓稼先的精神意义。再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志向,来认识本文的现实意义。
二、课前准备:
在第一课时中,要求学生们通读全文,完成两个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大致理解引用的内容。2、从描写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出发,概括全文六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
内容提要:
(1)概述历史——贡献背景
(2)生平贡献——两弹元勋
(3)人物对比——性格气质
(4)破除谣言——民族骄傲
(5)艰难创业——精神品质
(6)高度赞扬——贡献意义
全文可以概括为两大部分——赞颂邓稼先的功绩,描写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而赞颂邓稼先的功绩贯穿全文,描写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则是在探究他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
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作者表达自己观点与自己情感的相关语句,作为下节课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品读作者的“至情”,理解邓稼先精神的内涵。
2、通过思考作者“至情”产生的原因,了解他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赞扬他们的伟大精神品质。作者或用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事迹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手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但本文也有自身的突出特征。作者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如此评价本文:“这是一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可见,饱含“至情”是本文最主要的特征。那么,什么是“至情”?(至真至诚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文中感受到哪些“至情”?能从“至情”中品读出哪些内涵?思考出什么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感受“至情”的内容。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哪一部分中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永恒的骄傲》)朗读最后一部分,说一说你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什么样的“至情”。
(学生齐读,回答)
归纳:骄傲。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可见,作者认为邓稼先的生命中有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内涵,这也正是邓稼先的生命价值。但我们知道,邓稼先是在去世后十余年才被追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而杨振宁先生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至今仍活跃在世界科研的前列。无论是声望,还是成就,杨振宁都远远高于邓稼先,但他却为邓稼先而骄傲,甚至感到敬佩,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读文中“至情”的内容,解答这一问题。
(三)品读“至情”的内涵。
杨振宁为什么称邓稼先为自己的“永恒的骄傲”?(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
“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这两点为什么让作者为之感到“永恒的骄傲”?
(速读文章前五部分,划出作者评价邓稼先贡献及精神的语句。)
(1)巨大贡献:
归纳语句: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提示:
①核武器研制成功为什么标志着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地位,获得了新生?(中国之所以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国家贫弱无力,核武器研制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人有了保卫自己的力量)
②邓稼先那封短信为什么能够震动了杨振宁先生?(说明中国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了世界科研领域的最高峰,中国人自己挽救了自己的命运)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