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人教版《山市》教案二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1-11-04 21:13:38
  • 修改时间: 2021-11-04 21:13:38
  • 阅读量: 380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山市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导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1. 语言的品味 2. 画面的描述

【课 时】 

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2.搜集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材料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蒲家庄(今山东淄川)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卒于康熙五十四年,终年七十六岁。清代短篇小说大家,他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峰。“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即记下一些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以狐鬼故事著称,但也包含极少部分自然界的奇异现象,

《山市》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读准字音。

奂hun邑y 冥mǐng 甍wng垣 yuān 睥p 睨n亘gng莽měng

霄xiāo扉fēi缥piāo缈miǎo逾y倏shū

②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a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b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c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1.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2. 或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 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它的奇妙吧!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检查预习1、2

三、指导朗读:

1.检查预习3,疏通字词。

2.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3.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山市》教案三

下一篇:初中语文人教版《山市》教案一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